嘉義縣阿里山南三村 (山美、新美、茶山) 位於嘉129線道,原住民委員會透過智慧部落計畫,遠傳電信以智慧生活為發展軸心,結合物聯網及數位工具,以 [阿里山鄒阿兜] 為名,建置二十個智慧文化角,除了提升部落生活品質外,一套智慧部落APP 結合 Google 地圖、空拍機及360度的環景,讓遊客更確定、更知道位置,透過說明能更了解要去的地方。嘉129線道,阿里山南三村 (山美、新美、茶山),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山美社區部落廚房、歌舞表演工坊、尼亞後薩獵人營 & 漁獵具工藝師、林姊的窩,是一趟能深入體驗鄒族文化的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小旅行。
阿里山鄒阿兜.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達娜伊谷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東南側鄒族境內,海拔約500公尺,達娜伊谷 (Dannayiku) 鄒族語,是鄒族人的聖地,意思是 [忘憂谷],一條塔乃庫溪 (又稱達娜伊谷溪) 溪長18公里,在達娜伊谷吊橋處匯入曾文溪,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鯝魚成功的生態公園。
IMG_7174.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前往達娜伊谷吊橋的步道緣曾文溪畔緩坡上行,一路林木茂盛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路旁遍植金鳥赫蕉、龍船花及黃蝦花,沿途蝴蝶翩翩飛舞,蟲鳴鳥叫不絕於耳,還可看見碩大無比的波羅蜜高掛樹幹。
IMG_7128.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照片左上:龍船花,右上:黃蝦花,左下:金鳥赫蕉,右下:波羅蜜。
713465697220.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高大的咬人狗,全株幼嫩部分、葉面、葉背、花序軸、果柄等部位都長有「焮 (ㄒ一ㄣˋ),音同性) 毛」。焮毛是表皮細胞的突起,似針頭狀的剌毛,頂端膨大處細胞壁極薄,下方是一個囊狀物,內含似蟻酸的有機酸,是一種構造極為巧妙的自動注射器。當外力碰觸焮毛時,由於膨壓的作用,囊內的酸液就由針頭小孔注入人體,會引起疼痛燒熱的感覺,會持續數小時至一兩天之久。當被咬人狗焮毛刺入時,要先用膠布將刺入皮膚內的焮毛黏出,再擦止痛軟膏,野外急救可用姑婆芋的汁液外敷。
IMG_7150 咬人狗.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咬人狗的花很特別,果實更特別,呈白色半透明膠果狀,但看看就好,千萬不可好奇用手碰觸。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比起高大的咬人狗,植株不高的咬人貓,不仔細看還真不容易發現,跟咬人狗一樣,咬人貓的葉面也密佈「焮毛」,皮膚一經碰觸,會在瞬間放出「蟻酸」,會燒灼轉為刺痛痠麻,疼痛難當,行走時千萬別誤觸。
IMG_7140 咬人貓.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構樹雌雄異株,早期構樹嫩葉是養鹿人家的飼料,樹皮富含纖維是印製宣紙、棉紙及鈔票的好原料,所以又稱為鹿仔樹。構樹花粉靠風為媒介傳播花粉,公構樹花會將花粉噴出,好像噴霧一樣隨風飄揚讓雌花球形花序受粉結果,球形果實成熟時轉橙紅色、肉質多汁,味道甘甜、汁液濃郁粘稠。
IMG_7225 構樹雌花 果.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達娜伊谷溪谷自然生態豐富,是鯝魚最佳棲息地,賞魚步道位於娜伊谷吊橋入口右側,沿途有三座鄒族家屋涼亭,短短 200公尺後下切溪谷即可到達。
IMG_7176.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189.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花旗木,每年三月底開花,花期約45天,粉色花朵盛開,滿樹燦爛粉紅猶如櫻花,火紅花苞有如紅色小燈籠,花朵初開為淡粉、粉白色,後漸轉粉紅,略帶清香,十枚黃色彎曲雄蕊,七瘦三胖眾星拱月圍繞一支紅色雌蕊,非常特別。英文名稱 Pink Shower Tree,有人單字直譯 [桃紅陣雨樹],因原產於泰國至越南一帶,所以又稱 [泰國櫻花]、[平地櫻花]。
IMG_7178 花旗木 泰國櫻花.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羅氏鹽膚木,植株嫩心可當野菜吃,其果核外佈有薄鹽是其名的由來,也是以往原住民野外的鹽分來源,羅氏鹽膚木的花,也是蝴蝶蜜源之一。
71957215.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塔乃庫溪 (又稱達娜伊谷溪),溪長18公里,在達娜伊谷吊橋處匯入曾文溪,是台灣少見的乾淨溪流。
IMG_7201.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溪谷入口有社區提供的專屬魚飼料供民眾自行取用購買,飼料撒入溪水,整群鯝魚靠攏覓食,很是壯觀,魚群中還能見到體側有一條藍黑色寬形縱帶,也是台灣特有種,俗稱一枝花的台灣馬口魚。
IMG_7202.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台灣馬口魚,台灣特有種,體側中央 (從鰓蓋後方至尾基部) 有一道藍黑色縱帶,是它的識別特徵,釣客因其特徵稱它為「一枝花」。
IMG_7210 台灣馬口魚.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鯝魚,鄒語意為「真正的魚」,又稱苦花魚,是台灣特有種魚類,魚身可達30至50公分,喜歡於有大型底質石的急流或深潭活動覓食,食物主要為固著性藻類及配合部分之水生昆蟲,鯝魚擁有發達的下顎,當其以下顎鏟起石上藻類吃食時,在陽光照射下,可以看見銀白色的魚肚此起彼落閃個不停,十分漂亮。
IMG_7203 苦花魚.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達娜伊谷吊橋,採「單塔懸索式」設計,橫跨塔乃庫溪 (又稱達娜伊谷溪),兩道主索從高 30公尺主橋塔頂,以優點弧度搭接到對岸的錨錠座,跨距長達 228公尺,呈現高低不對稱之美,吊橋中間設置幾處眺望平台,可供遊客休憩,並欣賞塔乃庫溪匯入曾文溪景觀,也可遠眺新山美大橋。
娜伊谷吊橋錨錠座,鄒族傳統火把漁獵彩繪圖。
IMG_7167.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171.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高 30公尺的達娜伊谷吊橋主橋塔
IMG_7173.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180.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223.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塔乃庫溪 (又稱達娜伊谷溪)
IMG_7231.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吊橋左側為曾文溪
IMG_7232.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237.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240.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242.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遠眺新山美大橋
IMG_7244 新山美大橋.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IMG_7246.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錨錠座,鄒族報喜鳥貓頭鷹彩繪。在古鄒族傳說中,貓頭鷹本是會誘食人類小孩的巨鳥,之後被報仇的父親剁成一小塊一小塊,才變成今天的大小飛走;後來發現當某家有新生命來到前,貓頭鷹會在該戶附近鳴叫,於是貓頭鷹就變成了報喜鳥。
IMG_7254.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錨錠座上有座觀景平台,視野遼闊可全覽整座達娜伊谷吊橋。
IMG_7261.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登上觀景台,可見整座達娜伊谷吊橋,以優美的幅度劃向對岸。
IMG_7269.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極目望向對岸山壁,發現有塊岩石像似酋長頭。
72701-1.jpg -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20190424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達娜伊谷歌舞表演工坊]
達娜伊谷歌舞表演工坊位於達娜伊谷社區部落廚房旁,表演場次每天共有三場 (10:40 / 13:50 / 15:30),入園清潔費已含表演工坊入場費用,不另收費。原住民舞蹈與狩獵、農耕及生活緊密連結,透過勇士富有震撼力的跳躍及吶喊,美女輕柔的擺動與吟唱,呈現精彩的鄒族樂舞文化。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山美社區部落廚房]
山美社區部落廚房,鄒族風味餐以原住民香料調味,所用食材都是來自社區小農,特色餐點是以鄒族擺盪式烤爐,用相思木燻烤帶有獨特的香氣的山豬肉、烤魚、烤香腸與烤香菇等。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尼亞後薩獵人營]
漁撈狩獵是鄒族獵人的傳統智慧,獵人最大的訓練就是學會等待與面對危險。
IMG_7530.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IMG_7532.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尼亞後薩獵人營,體驗鄒族獵人的第一課就是漁獵文化走廊的導覽,透過圖片、模型了解鄒族的歷史、Kuba 男子聚會所的功用,還有獵人文化。
IMG_7581.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山豬臂環是鄒族獵人的勇士象徵,要拿到山豬臂環的過程非常不簡單,打獵時不能使用獵槍,一定要和山豬正面搏鬥,身體要有正面的傷口,佐證自己具備獵人勇氣和智慧,才有資格配戴最高榮耀的山豬臂環。
IMG_7608.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IMG_7610.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最後獵人還要將山豬的下顎與肉割下來,交給長老認證,認證方法是長老觸摸山豬的臼齒,臼齒須是扁平,代表此頭山豬是強壯成熟的山豬,獲得認證後獵人也能將山豬的頭骨掛在家屋裡,以彰顯自身的功績。
IMG_7605.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一張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老照片,記錄當時鄒族頭目與夫人的服飾,最特別的是頭目頭上戴的熊毛頭目帽。
IMG_7607-1.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嘉義山區有種特別的蜜蜂叫蒼蠅蜂,體型小,體長約0.2~0.7cm,約只有一般蜜蜂的 1/10 大小。蒼蠅蜂能產蜂蜜,但沒有刺人的針,遇到危險就吐出超黏口水,黏液沒有毒,也不會讓人發癢。
IMG_7599.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IMG_7583.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鄒族獵人收集蒼蠅蜂的蜂膠 (鄒族稱為 Zuu),經過加熱煮溶後黏性十足,獵人將它黏在刀鞘上,早年用苧麻繩當弓弦或編織背袋時,可塗抹在苧麻繩上,除了黏合毛絮外,也可防水及增加磨擦力,讓苧麻繩更耐用。
IMG_7590.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每個鄒族獵人都擁有三把刀,腰間大刀劈荊斬棘、砍柴用,胸前小刀刺殺山豬、山羌用,背後的網袋放有一把分解獵物的分解刀,長短不一各有功能。
75957613-1.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獵具,從木、竹、鐵的材質演進中,可以窺見獵人的智慧。
7618222341.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鄒族獵人 Masa 老師表示:颱風天是獵山豬的好時機,利用風雨聲降低山豬的敏感度,才可以成功的接近山豬的巢穴,山豬的巢穴有左、右兩個出口,必須將長矛刺在巢穴的中段,山豬受傷衝出後,鐵刺上有倒勾,勾入山豬體內會被拉脫,鐵刺與矛桿之間綁有繩索,這時獵人放出手中茅桿,山豬拖著矛桿急奔脫逃,長長的矛桿會卡在石縫或樹幹間,進而限制山豬的行動,獵人再接近用胸前刀刺入山豬心臟。
IMG_7633.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鄒族居地內擁有豐富的河川資源,因此漁撈成為族人獲得蛋白質的方法之一。捕魚方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 網魚:颱風或大雨後溪水污濁,將網具擺放在溪流狹隘處,以捕捉鰻、鰍和苦花等魚獲。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2. 堰魚:枯水期時在溪流狹隘處,以泥沙為堰,再做魚道,在堰處放置漁筌,以捕捉由上游流向下游的魚。
魚筌 (ㄑㄩㄢˊ,音同全) 是溪流間捕魚蝦的器具,以黃藤與竹為材料,用絞織編法縛紮而成,做漏斗狀,功用在於使魚、蝦進入之後無法游出去而被捕獲。
IMG_7647.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3. 刺魚:魚刺桿裝有鐵製尖刺,可在清澈的溪水中刺魚,鄒族獵人通常在夜間舉著火把到溪邊,利用火光聚魚,調整火把上的束帶位置,可以調整火燄的大小。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4. 涸魚:枯水期使用,利用改變水道或汲乾水後,直接撿取魚蝦。
5. 釣魚:與一般漢人釣法相似。
6. 毒魚:取魚藤的根部,搗碎後將汁液流入溪中,魚中毒後漂浮於水面,再以網撈取。

Masa 老師示範捕抓松鼠的陷阱。
7651238.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以竹、山棕為材料搭成的獵寮,是獵人夜間休息的場所。
IMG_7672.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獵人射箭體驗,親手拿起弓與箭,瞄準目標,張弓拉弦將箭射出。
IMG_7679.jpg -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20190425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林姊的窩) ]
嘉義縣阿里山鄉最南方的村落 - 茶山村,一個鄒族 (60%)、布農 (10%) 與漢人 (30%) 三族融合部落,位於曾文溪源頭,整個茶山村山地保留地面積廣大,平均海拔高度介於約 260至 1600公尺之間。IMG_7488.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茶山雖然叫茶山村,不過村裡的茶園卻不多,早年茶山這個地方,鄒族語叫 Cayamavana,日治時代日本人縮短發音,稱這裡為珈雅瑪 (Cha Ya Ma),意為「山腰上的平原」,最後民國政府因為珈雅瑪 (Cha Ya Ma) 和日語中的茶山 (ちゃやまえき) 同音,所以就改名為茶山,而非滿山茶園而得名。
IMG_7487.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茶山部落街口有個三叉路口,各自通往大埔、山美和高雄市的那瑪夏區。地面上畫有一幅巨型彩繪,三個人頭分別代表鄒族、布農與漢人,象徵族群的合作與團結。
IMG_7312.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街邊住屋圍牆彩繪,用紅色的貝殼紋代表鄒族,用黑色菱形代表布農,用藍色水波紋代表漢人,也是在講述茶山部落的族群融合。
IMG_7314.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茶山部落最大的特色,就是涼亭 (HuHu),茶山是鄒族小社,沒有 [庫巴 (Ku Ba)] ,但幾乎家家都有 HuHu (涼亭),而且每一個涼亭門口都會豎立美麗的木雕或石雕,每個木雕或石雕都擁有自己的故事。
7421858990.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早年鄒族的葬禮採室內屈身葬,家裡有人去世了,就在家裡挖一個洞把屍體埋在室內,所以在家中就不能大聲喧嘩,以免騷擾祖先的安息,所以就在室外蓋了 HuHu (涼亭)。
HuHu 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族人可以在這裡聊天,也可以在這裡商量事情,也可以在這裡分享食物、唱歌或跳舞。導覽老師說茶山部落族人愛分享,常將採收下來的芭蕉掛在涼亭裡和大家分享,就連外來的遊客都可以自行取用,但要取用芭蕉前記得說聲 [Ma Veo Veo Yu] 謝謝,打招呼時可以說 [A Veo Veo Yu] 你好。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鄒族的洪水氾濫神話: 古時候有一條大鰻 Tungeoza 橫著身,堵住了溪流,所以溪水流不去,便漸漸氾濫,大地成海,山大多已淹沒於水中。人們都匆忙逃到 Patungkuonu「巴頓郭努」山 (玉山),但水勢仍然浩大,並且漸漸過近山頂;這個時候人們驚惶不已,聚在一起議論紛紛,有一隻螃蟹 Yongo 跑來對人們說:「我願意下去把堵河的大鰻魚趕走,讓大水退走,但是你們要送我一樣東西。」人們同意牠的要求,要牠自己去拿。螃蟹跑到正在火邊取暖的人堆裡,兩眼直瞪著一位婦人的腿毛,那位婦人會意了,便拔下幾根送給牠。螃蟹找到大鰻魚堵河的位置,先找到預備藏身的地方,就挨近大鰻魚,用牠的螯爪先輕輕在鰻魚的臍上夾了一下,鰻魚的身體便扭動一下,牠知道那裡就是正確的位置,便使出全身的力量,狠狠的夾壓,結果突如其來的疼痛讓大鰻魚忍不住翻轉牠的身體,洪水就流走了。
7497975045.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林姊的窩,兩層木造建築物,雕飾原住民傳統圖案,搭配 HuHu (涼亭),充滿原住民氣息,房間明亮舒暢,獨立浴廁更顯清爽。熱情爽朗的林姐風趣幽默愛聊天,一手好料理,一桌豐富菜餚,最能讓人拋下工作的煩憂,回歸簡單生活。
7284889073027410.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72929458.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735052576163737479.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鄒族傳統服飾體驗]
7319263537.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夕陽亭步道,賞螢火蟲]
5739397740001.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洗愛玉籽體驗]
738088740708.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觀日亭步道,清晨的散步]
觀日亭步道為一 O 型環狀步道,總長度約1000公尺,入口位於茶山國小前,小學生對外來遊客非常有禮貌,總是親切的問候 [客人好!] 。步道雖陡坡上行,但路邊花木扶蘇、綠蔭遮天,蟲鳴鳥叫不絕於耳,一路走來頗為舒適。
7422296033.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途經麓盹搭露罕露營區,各式美麗的木雕或石雕,敘述屬於鄒族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麓盹搭露罕露營區.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觀日亭眺瞰曾文溪曲流及巍峨聳立的山脈。
7458596265.jpg -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20190426

「107年度智慧部落 - 阿里山鄒阿兜」啟用典禮
日期:民國108年4月24日上午10時20分
地點:達娜伊谷園區
主辦單位:原住民委員會

協辦單位:遠傳電信
智慧部落阿里山鄒阿兜.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開幕表演:阿里山鄒阿兜_喔喔勾舞蹈團
6945496170.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原民會副主委汪民輝致詞
IMG_6980.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智慧部落成果影片

智慧部落 - 阿里山鄒阿兜,啟用儀式。
IMG_6998-1.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IMG_7007-1.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關於智慧部落計畫:智慧部落計畫透過整合出跨部落合作的群聚發展模式,藉由「提升健康照護」、「推動數位學習」、「紀錄生活智慧」及「建立智慧行銷」等4個面向,以智慧生活為發展軸心,結合物聯網及數位工具,為部落族人形塑出多功能的文化場域,期能達到促進原鄉部落特色發展,提升部落生活品質 。

提升健康照護:以前生理測量的數據都是用紙本記錄,智慧部落APP 透過雲端的數位記錄,能讓在外地工作的家人,清楚的掌握家人的健康狀況,日後就醫更能提供醫師一個長期的健康記錄資料,對病症的診斷提供大大的幫助,如果有行動不便的族人,也有關懷行動車的測量服務,透過視訊的醫療問診,成為一個不受時空與距離限制的平台。
IMG_7726.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IMG_7046.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推動數位學習:空拍機及360度的環景,對部落是一個非常新、非常特別的學習,在智慧部落APP 上,透過空拍機或360度環景的鏡頭,遊客可以直接看到現場,可以被感動,然後依循智慧部落APP 上的指引,透過 Beacon (訊息推播器)  定位偵測導覽,直接到現場做最真實的體驗。
空拍機更可以幫助部落居民,不用辛苦的攀爬就能檢視坍塌地、水源管路,影像資料上傳雲端資料庫後,能讓族人在第一時間獲得資訊。
IMG_7721.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紀錄生活智慧:族人透過空拍機及360度的環景相機的幫助,可以鉅細靡遺的以自己角度,將祭典儀式及流程,以數位影像、文字與口述的方式保存在雲端資料庫,傳承給年輕的後輩學習,不會因為耆老的凋零,讓部落文化出現斷層。
IMG_7719.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智慧部落文化角 - 那麼古謠樂團 演唱人:摩尤杜斯葛

建立智慧行銷:部落旅行最難的事情是什麼?筆者(夫子) 個人認為是景點正確位置難找、商家難找、食宿更難找,智慧部落APP 整合部落食衣住行,結合 Google 地圖、空拍機及360度的環景,跟著 Google 路線走,有街景有實境,讓遊客更確定、更知道位置,然後透過說明,更了解要去的地方,更棒的是智慧部落APP 上還有部落工藝師們上傳的作品,喜歡的話還可以親自去 DIY 體驗或網路上購買。
來一趟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山美、新美、茶山) 小旅行

「原住民族智慧部落」官網:https://smartapc.com.tw/
「原住民族智慧部落」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tipdst/ 或搜尋 [智慧部落 (smart tribe)]
「智慧部落文化角導覽」APP:Google Play  搜尋 [智慧部落]
IMG_6885-1.jpg - 智慧部落 阿里山鄒阿兜 20190424

阿里山鄒阿兜,旅遊資訊: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地址: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3鄰51號
電話: 05 251 3246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園區入園清潔費,個人票100元,6歲以下免費,30人以上團體、國中國小及65歲(含65歲)年長者、志工、身心礙障者 (需持證件) 優惠票80元。
開放時間: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表演場次每天共有三場 (10:40 / 13:50 / 15:30)。

達娜伊谷山美社區部落廚房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阿美村3鄰51號 (達娜伊谷園區內)
電話:05 251 3297

歌舞表演工坊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3鄰51號
電話:05 2513246
聯絡人:楊秋輝

那麼古謠樂團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電話:0905 119810
聯絡人:摩尤杜斯葛

尼亞後薩獵人營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村5鄰88號
電話:05 2513369 / 0988 030 179
聯絡人:洋國華
FB 專頁,搜尋:新美尼亞后薩獵人營

漁獵具工藝師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村5鄰82-2號
電話:0909 409299
聯絡人:楊慶榮

林姊的窩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 - 來去HUFU住一晚 )
地址:嘉義阿里山鄉茶山村3鄰60號
電話:0933 505101
聯絡人:林衿媺

阿里山鄒阿兜智慧文化角,各項事務聯絡人:高美玲
電話:0975 331981

阿里山鄒阿兜 (阿里山南三村,山美、新美、茶山) 如何去:
南下:
1. 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號道 (阿里山公路) 上山→至龍美往山美村 (嘉129線道) 行進,依序抵達山美、新美、茶山。
2. 國道1號:下嘉義交流道→159縣道至嘉義市→沿台18號省道 (世賢路、吳鳳南路) 接台18號道 ( 阿里山公路) 上山→至龍美 (約36公里處) 右轉往山美村,(嘉129線道) 行進,依序抵達山美、新美、茶山。

北上:國道三號下官田出口走東西巷北門玉井線往玉井前進→靠左進入中山路→內山公路/水庫路右轉→青山產業道路右轉→紫荊一橋右轉→續沿青山產業道路前進,依序抵達茶山、新美、山美。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加入好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夫子 的頭像
    夫子

    夫子。旅食趣

    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