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淡水滬尾砲台 - 北門鎖鑰,建造於清光緒12年(1886),曾是清法戰爭後清朝最大的防禦工事,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砲台隨著戰爭科技及觀念的改變,位置明確的砲台成為被轟炸的首要目標,喪失制敵機先的功能,也就閒置成為古蹟。滬尾砲台完成後,並沒有實際參與戰爭,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砲台上的四門火砲,改為砲兵練習場地,國民政府遷台後到民國74年 (1985) 間,因國防任務有派兵駐守,主體建築至今保存完整,亦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現為國定古蹟。
新北市淡水滬尾砲台 - 北門鎖鑰,建造於清光緒12年(1886),曾是清法戰爭後清朝最大的防禦工事。
1884年清法戰役中,原設於淡水地區的砲座與砲壘,盡數被法國孤拔的艦隊損毀,清法戰役後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為了補強台灣海防所需,在基隆、滬尾 (註)、安平、旗後、澎湖等五處,共建十座砲台,憑藉以禦外國軍隊。
滬尾砲台 - 北門鎖鑰
註:淡水舊地名為滬尾 (Hobe),另有一說則是指由台語「雨尾」諧音演化,因為觀音山、淡水河一帶下雨,到此地後雨即停止,故名「雨尾」。另一說法是「石滬」是早期海邊捕魚的設施,漲潮時,海水將魚群帶進石滬內,退潮時海水從石縫中流出,魚群便留在石滬內供漁夫捕捉,早期台灣北海岸有20~30個石滬群,淡水在石滬群最尾端,故稱「滬尾」。
在淡水滬尾,劉銘傳聘請德國工程師巴恩士來建立砲台,並親自題字「北門鎖鑰」門額。
滬尾砲台大木門上的椒圖,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滬尾砲台,砲台防禦採用子母牆設計,砲台主體稱為子牆,外面以土垣圍繞包圍保護,該土牆稱為母牆,母牆略高於子牆使砲台隱藏於內。
筆者(夫子) 參觀當日,砲台土牆正進行整修,砲台土牆及上方的砲台遺蹟,因施工封閉,未開放參觀。
滬尾砲台廣場上的建築物已全部頹圮並移除,但為歷史考證需要,目前圈圍保留,不讓遊客進入。
老照片上,可以看到當年的滬尾砲台廣場上有房舍及內牆。
照片來源,資訊分享,無商業行為,著作權為原作者所有:植鉄の旅 - 淡水 (http://liondog.jugem.jp/?cid=10)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砲台隨著戰爭科技及觀念的改變,位置明確的砲台成為被轟炸的首要目標,喪失制敵機先的功能,也就閒置成為古蹟。
滬尾砲台廣場 360度巡禮 (六)
淡水滬尾砲台的子牆內設有甬道,是昔日的士兵寢室、糧秣儲藏間、彈藥庫等,目前部份已開放為展示空間,陳列著淡水老照片,以及與砲台相關的歷史資料。
德國工程師巴恩士為了建造淡水砲台可是費盡心思,除了火砲射程要能有效攻擊入侵淡水河口的敵人船艦外,還要隱蔽砲台避免敵人發現直接攻擊,幾經堪察才將砲台設置在這淡水最外圍臨近河口的第一個山丘。
照片來源,資訊分享,無商業行為,著作權為原作者所有:滬尾砲台圖片檔:滬尾礮台砲台防禦範圍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0/e0/45.html)
蒼海桑田,比較新舊地圖,明顯的看出以前的沙洲已填實蓋滿房屋,或變為綠地。
為抵抗來自海上敵人船艦的砲火威脅,滬尾砲臺台整體方向為坐北朝南。
而砲座為滿足淡水河及臨沙崙河海交匯一帶地方的防禦所需,砲台所設方向皆以面向淡水河面及河口,滬尾砲台內有四個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相傳日治時期後這四門砲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況激烈物資短缺的情況之下,被日軍拆解後拿去利用砲的金屬重新製成武器,目前只留下四個砲座。
彈藥庫入口特別小,作用在避免被敵人火砲直接命中,發生大爆炸。
彈藥庫內部,牆壁不同於一般甬道土塊及磚塊堆疊,是由堅固的岩塊堆疊。
滬尾砲台完成後,並沒有實際參與戰爭,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砲台上的四門火砲,改為砲兵練習場 地,國民政府遷台後到民國74年 (1985) 間,因國防任務有派兵駐守,主體建築至今保存完整,亦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現為國定古蹟,值得一遊。
新北市淡水滬尾砲台 - 北門鎖鑰,如何去: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
電話:02-26295390
開放時間:
週一~週五 09:30至17:00;週六至週日 09:30至18:00
休館時間:
1.每月第一個週一 (如遇國定假日照常開放,休館日順延至週二)
2.農曆除夕、初一
3.選舉日休館
公車:淡水捷運站→26號公車,下車站名:滬尾砲台
開車:淡水捷運站→中山路→文化路→中正路一段→過紅毛城後第二號誌右轉 (往滬尾砲臺) 約60公尺右方和平公園下行即可抵達。
建議:一定要順道遊位於淡水滬尾砲台前方的和平公園及一滴水紀念館。
一滴水紀念館 - 新北市淡水區淡水和平公園
緣起於日本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 及台灣 921大地震(1999年9月21),二個地震所連結的台日人民情誼,一棟日本福井縣大飯町建於1915年間的日本古民家木造建築,遠從日本多次輾轉遷移 來到台灣,從2004年7月拆解至2009年12月完成重建歷經了五年,重建的過程遵循著百年前的傳統工法,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榫頭銜接方式 超過20餘種,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在移築過程中感念所有的 [苦力群] 志工無私奉獻的思想,縱使小如一滴水,終能匯聚能量完成此一跨國移築艱難工程,故取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謝謝,給鼓勵請按個 [讚]!歡迎按 FB小圖示 或 G+小圖示,轉分享!也請按 [追蹤] 在 FB / G+夫子 上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