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南方的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是基隆港最內部的防禦礮台,也是抵禦入侵者進入台北盆地的最後防線。獅球嶺砲台創建於清光緒十年 (西元1884年),屬於明砲台,目前保存不完整僅剩西砲台的一座石造指揮所和一處砲座與東砲台砲座遺蹟,為清末小型砲台僅存代表。獅球嶺砲台位居山頂,居高臨下基隆港全區景色盡收眼底,是攝影愛好者基隆港夜景必拍景點之一。獅球嶺平安宮供奉福德正神,創建於清嘉慶元年 (1796),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埕視野遼闊是昔日基隆八景「獅嶺匝雲」的所在位置。(前往獅球嶺砲台的道路狹窄曲折,且單行道多,路徑不易掌握,如何去?文末有詳細的介紹。)
基隆港位於台灣本島北端,三面環山一面迎海,是一座北寬南窄漏斗狀深水谷灣良港,清治後期西方列強東來尋求資源及商滬多次進犯,百年來歷經戰火無數,為守備基隆港共建大小砲台二十二座,稍具規模者達十二座,目前保存較完整且列為古蹟者有五大砲台,沿海由西向東為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二沙灣砲台、槓子寮砲台,獅球嶺砲台則位居基隆港的南端。
從益壽路獅球公園門牌,一路陡坡安步當居上行,約5分鐘到達樂觀亭,有點喘剛好可以在此休息。
樂觀亭前有一觀景平台,這裡居高臨下視野遼闊展望極佳,整個基隆港盡收眼底,極目可見外木山、台灣電力公司協和火力發電廠的3根大煙囪與基隆嶼,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入口匣道,更是攝影愛好者基隆港夜景必拍景點之一。
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南方的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是基隆港最內部的防禦礮台,也是抵禦入侵者進入台北盆地的最後防線。獅球嶺砲台創建於清光緒十年 (西元1884年),屬於明砲台,目前保存不完整僅剩西砲台的一座石造指揮所和一處砲座與東砲台砲座遺蹟,為清末小型砲台僅存代表。
上方砲座面朝東北,正對基隆港口,以鐵水泥造。砲座呈扇形的地面有放射形的排水槽,前方為中央增厚的弧形子牆,牆面設有多個凹陷槽座,戰時可存放砲彈。
台灣通史的記載:光緒十年 (1884) 九月三十日法軍兵分兩路,孤拔將軍親率五艘軍艦攻基隆,李士卑斯率三艦攻淡水。孤拔在炮火掩護下在仙洞海灘登陸,清將領曹志忠與義軍林朝棟扼守獅球嶺苦戰,與法軍僵持八個月,使得法軍無法向台北盆地前進。而光緒二十一年 (1895年) 的乙未割台之役,同樣是由當時的守將提督張兆連、道員林朝棟及義勇胡友勝等人,在此抵擋由澳底登台的日軍,不過因為東西砲台溝通不良,終至失敗。
筆者(夫子) 本想循指示牌探訪東砲台,但因步道雜草叢生,阻礙難行而作罷。
海權發達的時代,臨海砲台是防衛國土的重要建設,但隨著戰爭科技的改變,空中的威脅使得位置明確的砲台成為被轟炸的首要目標,喪失制敵機先的功能,多數的砲台也就閒置成為古蹟,成為歷史。
下山回程順遊百年平安宮,獅球嶺平安宮供奉福德正神,創建於清嘉慶元年 (1796),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二對大型土地公、土地婆雕像身著華麗神袍栩栩如生,正殿二支龍柱的龍頭造型十分特別,值得參拜細賞。(廟寺內部有請勿照相告示,入廟後廟方管理員也明白告訴廟內禁止拍照。)
獅球嶺砲台,如何去: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獅球路48巷175之3號 (獅球嶺平安宮)
獅球嶺砲台 GPS 座標:E 121°44'03" (121.7344),N 25°07'15" (25.1210)
開車:
1.基隆市區多單行道,請小心駕駛,由成功一路轉光一路,續行接獅球路48巷,上行獅球路48巷至142號 (平安宮停車場),益壽路道路狹窄不易會車,建議車停平安宮停車場後步行益壽路,約10分鐘抵達獅球嶺砲台。
2.中山高速公路南下車道 0K 大業隧道前道路靠右行,獅球嶺砲台路標告示牌急右轉,轉入獅球路48巷,上行獅球路48巷至142號 (平安宮停車場),停車後步行益壽路,約10分鐘抵達獅球嶺砲台。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