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灣砲台,1841年為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最初位置構築於基隆二沙灣山下基隆港邊,歷經多次戰役多有損壞及整修,最後毀於1884年8月5日 (光緒10年6月15日),當時的守軍與法將李士卑斯 (S.N.J.Lespès) 率的5艘軍艦交戰5小時,但因為當時基隆的砲台無法旋轉,法艦由側面攻擊砲台,砲台大半數被摧毀,火藥庫亦被炸毀,隔日法軍登陸基隆。清法戰爭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有感於二沙灣砲台乃基隆港要津,1885年於二沙灣山上另構築新式砲台 (明砲台),聘德國人監造,分營盤和砲座區,以禦北台灣門戶,並題字「海門天險」。1895年日人來台,因整體戰略思考的變遷,二沙灣砲台便荒廢不用至今。
基隆港位於台灣本島北端,三面環山一面迎海,是一座北寬南窄漏斗狀深水谷灣良港,清治後期西方列強東來尋求資源及商滬多次進犯,百年來歷經戰火無數,為守備基隆港共建大小砲台二十二座,稍具規模者達十二座,目前保存較完整且列為古蹟者有五大砲台,沿海由西向東為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二沙灣砲台、槓子寮砲台,獅球嶺砲台則位居基隆港的南端。
基隆五大砲台位置圖,從圖上可看出二沙灣砲台的地理位置,控制了整個基隆港區,而左側的白米甕砲台、跟右側槓子寮砲台則分守兩側成為犄角,獅球嶺砲台是為最後一道防線。
二沙灣砲台入口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壽山路底,二二八紀念碑斜對面。
二沙灣砲台,1841年為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最初位置構築於基隆二沙灣山下基隆港邊,歷經多次戰役多有損壞及整修,最後毀於1884年8月5日 (光緒10年6月15日),當時的守軍與法將李士卑斯 (S.N.J.Lespès) 率的5艘軍艦交戰5小時,但因為當時基隆的砲台無法旋轉,法艦由側面攻擊砲台,砲台大半數被摧毀,火藥庫亦被炸毀,隔日法軍登陸基隆。清法戰爭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有感於二沙灣砲台乃基隆港要津,1885年於二沙灣山上另構築新式砲台 (明砲台),聘德國人監造,分營盤和砲座區,以禦北台灣門戶,並題字「海門天險」。1895年日人來台,因整體戰略思考的變遷,二沙灣砲台便荒廢不用至今。
二沙灣砲台屬於「高地砲台」中的「抱山式砲台」,東砲台與北砲台建在地勢較高的臨海山頭,營盤設計在背海面地勢較低之處,海上來犯敵艦的砲彈只會打到山崗向海的一面,或越過山頭落到谷底,絕難擊中營區。
東砲台區包括兩個砲座及一個彈藥庫,砲座包含子牆與砲基兩部分,子牆使用鐵水泥建造而成,約成ㄇ字型,主要功能在於掩護砲座內的兵員與裝備。砲基為砲架置放處,以鐵水泥攙小石頭「逐層封築」而成,大致呈半圓形,面積較大的砲基上置有一仿製的美式阿姆斯壯12吋前膛砲。
彈藥庫,東、北兩砲台區各有一座彈藥庫,為躲避敵砲轟擊並兼顧戰場作業需要,採半地下室的建築形式,圍牆採雙重防護的「回」字型設計,正對砲位的牆邊開一小拱窗做為遞彈孔,外牆牆頂斜披出來的「石雨庇」, 讓雨水從屋簷直接滴下,不會流到牆面。
古井,先挖掘水源,洞口面再以人字砌法做成,以方便取水並維護水源。是基隆各砲台區唯一存留的古井。
位於西北角的圓形陣地,是後人增建的機槍陣地,目前放置一尊仿製的前膛鑄鐵砲。
二沙灣砲台,採用傳統的中國城門築法,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它是一座砲台,而非城,與敵人決戰於海上,敵人會從城門進攻的可能性相當低,在此築城牆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做為圍牆之用,並象徵軍事重地。
面對城門的右側下方有條步道通往十八羅漢洞,上網查詢得知此條步道為「串珠步道」,走20分鐘可到十八羅漢洞,因為停車位置在二沙灣砲台入口,需要原路返回,且十八羅漢洞封閉中,決定不前往。
目前兵房已毀,僅存外圍營牆,營舍開口均朝向中央,以便迅速地到達砲位。
大階梯,69階,總長約19公尺,寬9公尺,坡度35度。營舍有小山丘的屏障,安全性大為提高,但是到砲區的距離也相對的提高,為了使士兵們能快速且幾乎同一時間就戰鬥位置,階梯做得相當寬闊。由於斜度大,階面小,上階容易,下階難,石階年代久遠不免磨損多有凹陷,上、下階時要特別小心行走避免滑倒。
墓碑上的墓文已風化到無法辨認,其中一個還可勉強看出「河南銘字中軍」字樣,是劉銘傳部隊駐紮於此的證明。
中法戰爭,法軍登陸基隆,激戰中兩軍死傷慘重,據說戰後保守估計清朝官兵的屍體有上千具之多,官方在此挖了三個墓穴,將幾千具官兵遺體通通葬在一起,而海門天險的山腳下也有座「法國公墓」,裡面則安葬著法國官兵的遺體。
每年農曆七月雞籠 (基隆) 中元祭,中正公園的主普壇豎立起巨型的燈篙,除了普渡先民外,為讓這許多客死異鄉葬身基隆的外國鬼魂同享普渡,鷄籠 (基隆) 中元祭在一般葷、素普渡供桌外,多了西洋供桌稱為三連桌。(照片:西洋供桌的四季花皿米雕)
西洋供桌依外國人飲食習慣,貼心放置小西點、漢堡、下午茶與壽司米雕。
延伸閱讀: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實境體驗雞籠 (基隆) 中元祭普渡/跳鍾馗
海權發達的時代,臨海砲台是防衛國土的重要建設,但隨著戰爭科技的改變,空中的威脅使得位置明確的砲台成為被轟炸的首要目標,喪失制敵機先的功能,多數的砲台也就閒置成為古蹟,成為歷史。
詳細了解二沙灣砲台的戰役歷史:https://goo.gl/IKhYhA
二沙灣砲台,如何去: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壽山路底 (入口在基隆二二八紀念碑斜對面)
GPS 經度/緯度:121.757427 / 25.137668
開車:基隆交流道→大業隧道→東岸高架橋接中正路→右轉信二路→左轉壽山路→過中正國中、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海門天險。
大眾運輸:搭乘基隆市公車107、202、203、204號於「署立基隆醫院站」下車,由中正公園牌樓循階梯而上,或由信二路、壽山路步行上山經中正公園後,往前約20分鐘即可抵達。搭乘基隆市公車204號於「市立體育場站」下車,沿壽山路步行約10鐘分即可抵達。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