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為了日俄戰爭扼守基隆港,居高臨下分別在基隆整建多座砲台,白米甕砲台 (光華古砲台) 位在基隆港西岸的太白社區山麓,是台灣現存砲台中唯一的 [制海砲台]。槓子寮砲台則位於基隆港右翼,信義區槓子寮段山陵高地,六座榴彈砲砲台一字型排開,砲台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是基隆五大砲台僅見 (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其中兩兩砲座間的陶管傳聲筒設施更是特殊,另外砲台掩體上方的一座平射炮台,位置隱密,屬於隱藏式的暗砲台,更能攻敵不備。槓子寮砲台監控八斗子海面,與白米甕砲台互為基隆港的犄角,捍衛外港之安全,也是目前基隆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位置偏遠遊客少,建議結伴同行)
日治時期,日本為了日俄戰爭扼守基隆港,居高臨下分別在基隆整建多座砲台,白米甕砲台 (光華古砲台) 位在基隆港西岸的太白社區山麓,是台灣現存砲台中唯一的 [制海砲台]。
槓子寮砲台則位於基隆港右翼,信義區槓子寮段山陵高地,監控八斗子海面,與白米甕砲台互為基隆港的犄角,捍衛外港之安全,也是目前基隆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遊客少,建議結伴同行)
基隆市立德路左轉進入槓子寮道路,來到慈善寺岔路口有座涼亭,居高臨下視野展望極佳,可遠眺和平島、海洋大學及八尺門漁港。
槓子寮砲台的配置,由西向東坡度上昇,概分三區:兵舍區、庫房區及榴彈砲座區。
入口第一區為兵舍區。照片右下:半圓屋頂建物是廁所,裡面陰暗潮濕積水,沒有拍照,砲台第三區末端還有一個相同型式的廁所,乾燥不陰暗,再做介紹。
照片左上:槓子寮砲台因為幅員廣大,指揮官巡查營區需要馬匹代步,因此有馬厩養馬。
砲台兵舍區、庫房區及榴彈砲座區之間的聯絡道路,因應基隆多雨的氣候,鋪有碎石排水良好,減少土地路的泥濘與濕滑。
筆者(夫子) 一路走來,一直聞到陣陣花香味,仔細觀察路旁林木,喔!原來是山黃梔開花中。山黃梔花,初開放時為白色,後漸漸轉黃而凋落。
二戰末期,美軍開始轟炸基隆港,日軍無力回擊,為保持戰力及維護士兵安全,挖掘山壁建構防空洞。
沿途林木遮天有豐富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做生態觀察。照片:台北玉葉金花
第二區為庫房區,為保護重要物質的安全,避免被轟炸或砲擊,在庫房區靠近山壁的最隱蔽處 (照片中左),蓋有拱形屋頂建物 (照片右上、下中) 及山洞式儲藏室 (照片左下)。(陰暗潮濕,應自行評估安全,再接近或進入)
照片左上:白匏子的葉背很特別,有密生白色星狀短絨毛,葉片為減少陽光曝曬,會自己反捲,讓人以為是枯葉。天無雨,葉片反捲,葉背銀白色像露出白色牙齒在笑,別稱「微笑樹」。葉背銀白色可反射陽光,減輕被曬,一旦下雨,則葉片回復,故又稱「死去活來樹」。
照片右上:筆筒樹 (蛇木),葉柄為金色,莖幹上有一圈一圈的葉柄痕跡。
照片左下:台灣荖藤
照片右下:血桐,一般植物的葉柄通常在葉緣,但血桐的葉柄很特別,是在葉的邊緣,很像盾牌,非常容易辨認。折斷枝條,枝條中心周圍和樹皮汁液,氧化後會變成紅色,狀似流血,因此稱為血桐。
照片左上:日本女真,照片右上:台灣山桂花,照片左下:江某,照片右下:雞屎樹。
第三區為榴彈砲座區,有六座榴彈 (28厘米榴彈砲,註) 砲座一字型排開,二個砲座為一組共有三組,砲座旁設有彈藥儲存室。
註:28厘米榴彈砲,仰角可達75度,砲彈重達217公斤,砲彈高度約72公分,射程達7650公尺,由當時的日本大阪軍火廠製作,火力非常強大。
砲台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是基隆五大砲台僅見 (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其中兩兩砲座間的陶管傳聲筒設施更是特殊,
砲座旁有樓梯,可登上砲台掩體上方,在一號砲台掩體上方,可以遠眺基隆嶼與碧砂漁港 (一定要爬上去看看喔!)。
砲座旁的彈藥儲存室,入口採雙口錯開設計,在遭受砲火攻擊時,可避免爆炸的火藥直接波及內室。
二號砲台,砲座積水長滿開著黃花的水金英。二號砲台位居中間位置,陶管傳聲筒左、右各一,可以與一、三號砲台直接傳聲聯絡。
三號砲台掩體上方,遠眺八斗子、深澳岬角及鼻頭角全景 (由左到右)。
倒地蜈蚣,倒地蜈蚣的莖呈方形 (照片右下),莖部匍匐於地面,可長達 5公尺。
照片左上:申跋,又稱佛焰花、普陀南星、雷公杖 (客家話),全株有毒塊莖毒性尤強。生長在低海拔潮濕地。申跋特徵,葉兩片,葉柄長於假莖 (根部至兩葉分叉處),小葉3枚。
照片右上:長葉苧麻,雄花球形腋生,雌花排成穗狀。
照片左下:樹杞,照片右下:通泉草。
前往平射炮台的步道隱密,步道旁長有許多蜜源植物大花咸豐草等,各種蝶類飛舞採蜜,好不熱鬧。
照片左上:石牆蝶,又稱地圖蝶、照片左中:銀斑小灰蝶、照片左下:端紫斑蝶、照片右上:紅邊黃小灰蝶、照片右下:青斑蝶。
砲台掩體上方的一座平射炮台 (鋼製 9 厘米速射加農砲),位置隱密,屬於隱藏式的暗砲台,更能攻敵不備。
全景,照片左起:基隆嶼、碧砂漁港、八斗子、深澳岬角、鼻頭角。
海權發達的時代,臨海砲台是防衛國土的重要建設,但隨著戰爭科技的改變,空中的威脅使得位置明確的砲台成為被轟炸的首要目標,喪失制敵機先的功能,多數的砲台也就閒置成為古蹟,成為歷史。
基隆槓子寮砲台,如何去:(位置偏遠遊客少,建議結伴同行)
地址:基隆市信義區槓子寮路底
開車:下中山高基隆端接中正高架道路,走中正路 (濱海公路),右轉祥豐街,右轉立德路,過二信中學左轉槓子寮道路,過慈善寺岔路口 (有座涼亭),續行到底即可到達。
GPS 座標:25.144658°N 121.779831°
公車:搭基隆市公車 104、205,於二信中學下車,前行1公里慈善寺,續行到底即可到達。
延伸閱讀:基隆白米甕砲台 (光華古砲台), 一字排開威風凜凜, 摧敵於港外.
白米甕砲台 (光華古砲台) 位在基隆港西岸,海拔約70公尺的太白社區山麓,一字排開的配置,由左而右為指揮所、四個砲座及觀測台,是台灣現存砲台中唯一的 [制海砲台],也是基隆港區五大砲台中規模最小的一座 (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槓子寮砲台、獅球嶺砲台),與基隆港東岸的槓子寮砲台,互為基隆港的犄角,直接以火力摧毀敵船於港外,捍衛基隆港的安全。
基隆大武崙砲台,居高臨下扼守基隆港西側。
大武崙砲台位於基隆市安樂區,居高臨下是扼守基隆港口西側的重要據點,初建於19世紀,為鴉片戰爭與中法戰爭的歷史砲台建築。目前規模及建物為日治時期,日本為了日俄戰爭防禦基隆所整建。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分享好文給 LINE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