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鶯歌孫龍步道全程兩公里,原本是運煤的輕便台車道路,從宏德宫 (孫臏廟) 起登,終點是碧龍宮,中間可順爬 (需原路折返) 以一百八十階瓷磚鋪設,陡峭的鶯歌石步道,觀看傳說中的鶯歌石。孫龍步道平坦好走,沿途林木遮天生態豐富,設有許多涼亭及觀景平台,隨時可歇息及展望山下的鶯歌街廓及遠眺台北大學城。中途的互益二坑隧道,原本是一條運煤隧道,因登山步道的修建,目前只保留隧道入口及一小小段隧道,供遊客追憶互益煤礦輝煌的歷史。步道在建德二巷與紫玄宮間是水泥產業道路,紫玄宮前開始階梯步道,來到奇妙石前,不妨參透一下奇妙石有何奇妙?在前往碧龍宮的 T 型路,有條陡峭的石階路,終點有座觀景平台 (需原路折返),視野遼闊展望極佳,一邊碧龍宮與山坡上相思樹盛開的黃花相互映襯,中間有大漢溪河岸風光及三峽大學城區歷歷眼前,另一邊則是酸藤小紅花佈滿樹梢,值得多走一段來此欣賞美景。IMG_9381.jpg - 新北市鶯歌孫龍步道 (鶯歌石) 2015/06/02

新北市鶯歌孫龍步道全程兩公里,原本是運煤的輕便台車道路,從宏德宫 (孫臏廟) 起登,終點是碧龍宮,中間可順爬 (需原路折返) 一百八十階瓷磚鋪設陡峭的鶯歌石步道,觀看傳說中的鶯歌石。

地圖來源:新北旅客 - 新北登山小旅行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009)

孫龍步道以舊時運煤的輕便台車道路修建,一路平坦好走,一邊是山壁,另一邊坡坎連接民宅,屬散步或親子路線。

沿途林木遮天生態豐富。照片:攀木蜥蝪

稜果榕

這段步道山壁側,滿植七里香 (月橘),沿途花香撲鼻。

鶯歌石步道入口 (需原路折返)

一百八十階以瓷磚鋪設,陡峭的鶯歌石步道。

鶯歌盛產陶瓷,此段步道特別以瓷磚鋪設,彰顯鶯歌特色。

全緣捲柏,中型的地生植物,偏好生長在高溫多濕的環境。

鳳尾蕨,台灣極普遍的原生蕨類。

鶯歌石是新北市鶯歌區最有傳奇色彩的景點,穿鑿附曾的傳說更是增添鶯歌石的神秘性,傳說當地有一隻鶯歌巨鳥,會吐霧以瘴氣蔽天,迷人去路。延平郡王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後,率軍北上經過此處時,被瘴氣所阻,命令士兵開砲射殺,瘴氣才逐漸地散去,部隊得以通過。
照片鶯歌石的孔洞,相傳是被鄭成功發射的砲彈,射穿的傷痕。

鶯歌石孔洞,目前有宗教人士放置神像,此尊為鄭成功。


步道上方設有觀景平台

鶯歌石

觀景平台上,展望山下的鶯歌街廓,及遠眺三峽台北大學城。

鶯歌石步道原路折返,續行孫龍步道。

山馬茶,花型和梔子花有些類似,但它是屬夾竹桃科植物,有毒。

孫龍步道沿途設有許多涼亭隨時可歇息。

姑婆芋有毒不可食用,姑婆芋長得很像一般食用的芋頭或千年芋,因此被誤食的機率很大。

姑婆芋葉脈是凸的,葉面光滑,水灑在葉片上,會擴散成一攤水,塊莖、花序及汁液皆含有劇毒,以根莖毒性較大。

紅色球形漿果 (成熟果實)

芒萁,在土面上看到的是葉 (羽狀),根狀莖則埋在土裡橫走。過去台灣石化工業尚未發達之前,芒萁曬乾的葉柄,細長的枝條具有彈性可以彎曲,還有褐色光澤,因此常被編織成送禮用的水果籃。

紫背鴨拓草

紅嘴黑鵯 (注音:ㄅㄟ,音同杯)

屈尺月桃,台灣特有種。


使君子,相傳古時的潘州有一醫者名曰「郭使君」,他善用使君子的果實來為小兒治病,後人為感念他,乃以其名做為此植物的命名。

野牡丹原產於台灣,與真正的牡丹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江某,又稱為鵝掌柴,小葉 7~13 枚從葉柄先端放射狀長出。

在台灣白蠟樹上,發現一隻獨角仙。台灣白蠟樹又稱光蠟樹,樹液則是獨角仙成蟲喜愛的食物。

這個涼亭設有觀景平台,可歇息及遠眺三鶯陶花源。

觀景平台視野,照片近處是華陶窯,遠處是三鶯陶花源及三鶯大橋

三鶯陶花源彩虹風車地景 (延伸閱讀:地景藝術 彩虹風車 新北市鶯歌三鶯陶花源新亮點)

農林禪寺,寺前廟裎視野開闊,無樹木遮蔽,更是賞景好地點。

三鶯陶花源、彩虹風車地景及三鶯龍窯橋

鶯歌火車站

續行孫龍步道


枇杷葉灰木

朴樹,筆者(夫子) 國小時,會鋸一段竹管,用朴樹樹仔做為子彈,竹管頭尾各塞入一顆朴樹樹仔,再用一隻細竹桿,單邊推入,將另一邊的朴樹樹仔,以空氣擠壓原理射出作為空氣槍。

白頭翁

互益二坑隧道,原本是一條運煤隧道,因登山步道的修建,目前只保留隧道入口及一小小段隧道,供遊客追憶互益煤礦輝煌的歷史。

互益二坑隧道,長度只約八公尺,寬三公尺。

台灣蘆竹是台灣特有種,莖桿中空倒掛下垂,葉子像竹子,它的根系很深,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可以牢牢地抓住土地,是護坡及綠化岩壁的地被植物。

莖桿中空台灣蘆竹

孫龍步道與建德二巷交會口,從這裡開始到紫玄宮之間是水泥產業道路,若不想繼續前進碧龍宮,可在此原路折返宏德宫 (孫臏廟),或走建德二巷下行到中正一路,沿中正一路返回宏德宫 (孫臏廟)。

往紫玄宮的水泥產業道路

呂宋莢蒾

斐豹蛺蝶

粉紅合歡,又稱粉撲花。

白匏子的葉背很特別,有密生白色星狀短絨毛,葉片為減少陽光曝曬,會自己反捲,讓人以為是枯葉。天無雨,葉片反捲,葉背銀白色像露出白色牙齒在笑,別稱「微笑樹葉背銀白色可反射陽光,減輕被曬,一旦下雨,則葉片回復,故又稱「死去活來樹」。

紫玄宮前要走左側階梯步道

階梯步道上行

有別於孫龍步道前段的平坦,這裡開始是上行陡坡。

山棕,山棕的花是蜜蜂、紫蛇目蝶等的食草。

筆者(夫子) 仔細觀查周遭環境,果然發現許多蝴蝶及飛蛾。(粉蝶類及蛺類的蝴蝶,飛舞迅速拍不到) 照片:石牆蝶,斑紋網狀如地圖又稱地圖蝶。

蛾 (?) 

步道木扶手上隨意可發現許多蟲類,行走時要特別注意。
荔枝椿象

荔枝椿象受到驚嚇會噴出臭液,噴到的皮膚會有灼熱感,要馬上沖水,皮膚紅腫幾天後會結痂。(夫子!你為什麼這麼清楚?因為我被噴過。)

尺蠖,尺蠖並不是一種特定昆蟲,它是尺蛾科幼蟲的統稱,台灣有700多種尺蛾,是僅次於燈蛾的第二多種蛾類。

尺蠖爬行姿勢是前後一伸一縮,中央拱成ㄇ字型,因為每步長度都差不多長,好像用尺在量一樣,故稱尺蠖。

苔蛾幼蟲

燈蛾幼蟲

豹紋蝶

來到奇妙石前,不妨參透一下奇妙石有何奇妙?

告示牌說奇妙石像蟾蜍,你看呢?

另一角度看奇妙石

樹上的鳥巢蕨 (山蘇)

步道旁的巨石

台灣滑蜥是台灣最小的石龍子

一路階梯上行

冇骨消,花序間有黃色杯狀蜜腺,常分泌蜜腺,是本土固有植物中最重要的蜜源植物之一。

步道分岐點,可往牛灶山步道,只需十來分鐘即可到達牛灶坑山 (243.4M)。

在此休憩亭前,是往碧龍宮的 T 型路,有條陡峭的石階路,終點有座觀景平台 (需原路折返),視野遼闊展望極佳,一邊碧龍宮與山坡上相思樹盛開的黃花相互映襯,中間有大漢溪河岸風光及三峽大學城區歷歷眼前,另一邊則是酸藤小紅花佈滿樹梢,值得多走一段來此欣賞美景。

T 型路,前往碧龍宮。

T 型路,前往觀景平台的陡峭石階路 (需原路折返)。

上行前往觀景平台,陡峭的石階路。

春不老

建於懸崖岩石上的觀景平台,視野遼闊展望極佳。

遠處碧龍宮,與山坡上相思樹盛開的黃花相互映襯。

相思樹盛開的黃花

遠處左起新北市土城區、樹林柑園。

大漢溪及三峽台北大學城

鳶山及三鶯陶花源

鶯歌市區,酸藤小紅花佈滿樹梢。

酸藤,粉紅色小花集結成簇,為了吸收更多陽光,以纏繞的方式來進行攀爬。

植物生態殺手「小花蔓澤蘭」四處蔓延,外觀與「小花蔓澤蘭」近似的「酸藤」,很容易被混淆而蒙冤。「酸藤」的花期是4月到6月,開花時在附生的植物冠層形成粉紅色或紅色傘頂,呈不連續點狀分布,對植物生態影響有限;「小花蔓澤蘭」的花期則是11月到12月,開花時在附生植物冠層形成白色,呈連續大面積覆蓋,對林木的光合作用影響很大,往往造成被附生植物因生長不良或死亡。(節錄自 TEIA 環境資訊中心 小花蔓澤蘭入侵? 酸藤蒙冤)


筆者(夫子) 車停宏德宮(孫臏廟) 停車場,在此原路返回。

新北市鶯歌孫龍步道,如何去: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中正一路303巷 [入口一,有宏德宮(孫臏廟) 停車場] / 建德二巷  [入口二,路邊停車場]  

自行開車:國道三號三鶯交流道下,轉接縣道110經三鶯大橋循文化路行,接中正一路,續右直行到建國路交岔口處,便可抵達中正一路303巷宏德宮牌樓。

大眾運輸:搭乘台北客運702在北鶯社區站下車,在中正一路303巷口可見宏德宮牌樓;或是搭火車到鶯歌站,往中正一路方向步行。

入口一:新北市鶯歌區中正一路303巷

宏德宮(孫臏廟),全省第一座供奉孫臏的廟宇,廟前有停車場供信眾停車。

面對宏德宮(孫臏廟) 右側販賣部旁小巷進入後,右轉。

圍牆底有一小門,進入後就可抵達孫龍步道入口。

孫龍步道入口

入口二中正一路,建德二巷。

建德二巷底,需路邊停車場。左側步道是往宏德宮(孫臏廟) 方向,右側水泥產業道路是往碧龍宮方向。

孫龍步道全圖

地圖來源:新北旅客 - 新北登山小旅行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009)

來到新北市鶯歌區,你可順道遊:
地景藝術 彩虹風車 新北市鶯歌三鶯陶花源新亮點
鶯陶花源新亮點,三鶯藝術村旁的草坡上,一排排彩虹風車,隨風旋轉舞動,已成為民眾拍照的熱門景點。來到三鶯陶花源,除了欣賞三鶯藝術村的藝術家作品,更不要錯過精彩的戶外景點,小丘、水上舞台、三鶯龍窯橋、未來廣場、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 (走泥、煉.土、瓷意生活、坯、王者之杖1804) 等。


新北鶯歌逛老街 文化街汪洋居 成發居 重慶街 鶯歌陶瓷老街
城鎮隨著交通的開發,帶來新的人口,也更新了城鎮的樣貌,過去富麗堂皇的宅第,因為世事多變無人維護而傾頹,獨自矗立街頭訴說當年的風華歲月。「鶯歌陶瓷老街」泛指新北市鶯歌區的文化路、重慶街與尖山埔路一帶,為鶯歌區陶業最早的聚集 地。 「汪洋居」 是文化路上碩果僅存二層西式洋樓,但也將在文化路拓寬同時拆遷 (?),而隔壁的 「成發居」 則早已拆除重建大樓中。沿著文化路穿過 「鐵橋下」 轉入重慶街,南門市場大樓五層樓的疊床架屋,讓人嘖嘖稱奇。穿越國慶街到達尖山埔路口,這裡是鶯歌陶瓷老街的入口,一座仿文化路 「成發居」 的閩南式混合巴洛克風格的拱廊亭仔腳騎樓立面,記錄 「成發居」 的歷史記憶, 從前彎曲的尖山埔路經過截彎取直,並鋪上岩石道路,變成 330公尺長的假日行人徒步區,道路兩旁原本老舊的陶瓷廠房,重新整建後變成商店街,整體景觀不錯,但已無老街氣息。

謝謝,給鼓勵請按個 [讚]!歡迎按 FB小圖示 或 G+小圖示,轉分享!也請按 [追蹤] 在 FB / G+夫子 上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夫子 的頭像
    夫子

    夫子。旅食趣

    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