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康定路 173巷剝皮寮老街, 因為 2010年2月5日上映的電影 [艋舺] 的取景及賣座, 聲名大噪, 同年12月18日更在日本上映造成轟動. 許多影迷及國內外遊客都來此參觀電影場景, 幾年來遊客年年增加, 已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筆者(夫子)的參觀路線是以位於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為起點, 先了解剝皮寮歷史及街屋建築空間及風格, 再沿廣州街向康定路走, 沿街欣賞街屋美麗的牌樓、女兒牆與騎樓, 康定路口右轉後進入康定路 173巷, 參觀歷史街區 (剝皮寮老街) 看台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 尋訪歷史軌跡.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台北市萬華區, 北臨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 南面廣州街, 西接康定路, 保存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空間及歷史軌跡, 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的改建面貌.
圖片取自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資訊分享, 無商業行為, 著作權為原作者所有. (http://59.120.8.196/enable2007/)

這康定路 173巷剝皮寮老街, 因為 2010年2月5日上映的電影 [艋舺] 的取景及賣座, 聲名大噪, 同年12月18日更在日本上映造成轟動. 許多影迷及國內外遊客都來此參觀電影場景, 幾年來遊客年年增加, 已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圖片取自 [艋舺] 電影官網海報桌布下載區 (http://mongathemovie.pixnet.net/blog/category/105486)

筆者(夫子)的參觀路線是以位於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為起點, 先了解剝皮寮歷史及街屋建築空間及風格, 再沿廣州街向康定路走, 沿街欣賞街屋美麗的牌樓、女兒牆與騎樓, 康定路口右轉後進入康定路 173巷, 參觀歷史街區 (剝皮寮老街) 看台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 尋訪歷史軌跡.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

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原是呂阿昌醫師家屋, 房舍為水泥粉光的牌樓厝, 女兒牆上有半圓弧形的山頭, 騎樓則有兩根圓形間柱, 在剝皮寮的街屋中獨樹一格.

                          

台灣因為多雨且日照強, 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 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 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 故稱為「騎樓」, 又稱為「亭仔腳」(台語) 或稱「店亭下」(客家話). 戶與戶之間以拱圈相隔, 門面板是以檜木製成.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尋訪建築空間及歷史軌跡.

[台灣醫療與發展] 展覽

呂阿昌醫師的診間

老松國小        

市民大道鐵路地下化拆下的枕木及工字鐵軌, 在這成為裝置藝術.

「亭仔腳」

門上緣的半圓型表示為規, 門兩側的直線表示為矩 (尺), 有出入規規矩矩, 守法守份之意.

                                 

「剝皮」一詞眾說紛紜, 目前沒有確切的答案, 皆認為「剝皮」即是台語的「北皮」, 但是「剝皮」是指剝樹皮? 或剝獸皮? 目前各家說法莫衷一是, 仍待進一步的資料加以考證釐清.

                               

 「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光復後)時期, 「剝皮寮」的地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 又稱剝皮寮街, 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 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

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 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 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街屋的建築及建材介紹

三輪車

二樓展間, 木頭地板鋪上瓦磚.

50年代的國小教室           

有晨間檢查 (手帕及衛生紙) 的年代

露出的磚牆, 是歷史的軌跡. 美麗的樓梯柱, 展現醫師宅的精緻與品味.

離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沿廣州街向康定路走, 沿街欣賞街屋美麗的牌樓、女兒牆與騎樓.

走對面街, 欣賞街屋美麗的牌樓及女兒牆.

日治時代開闢的筆直寬闊的道路, 可以想像當時的繁華.

剝皮寮 (歷史街區) 廣州街出入口, 筆者(夫子)續行廣州街, 將由康定路 173巷出入口進入剝皮寮.                

白色規律相間的牆面裝飾, 有半圓弧形的山頭, 這做工精緻的宅第, 還特別把水管埋入柱面凹槽裡.

這雙拼屋宅, 二樓立面採用五柱四開窗方式, 女兒牆裝飾有幾何花紋, 腰牆以幾何形、勳章飾 (鮑魚飾) 和天秤等作為裝飾.

紅色或白色規律相間的裝飾是日治時代流行的建築式樣.

這宅第女兒牆的凸柱有瓶形裝飾.

白色規律相間的裝飾, 女兒牆有勳章飾 (鮑魚飾), 凸柱有瓶形裝飾.

牆面為四柱三開間的拱樑形式的宅第, 騎樓也有拱樑形式的二間柱.


康定路轉角的這間宅第的二樓設有小花台.

三角窗門面

康定路這段的騎樓, 戶與戶之間是以平樑相隔, 門面板是以檜木製成.      

康定路 173巷, 歷史街區 (剝皮寮老街) 出入口.
                                   

剝皮寮老街約三公尺寬, 直線但略有曲折, 街道兩邊均蓋有店屋, 是台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 北側 (照片左方) 為具有火庫起簷柱及亭仔腳的老街傳統店屋, 南側 (照片右方) 則為具有拱圈騎樓的牌樓厝 (正面在廣州街, 照片為背面).           

騎樓 (亭仔腳) 戶與戶之間是以平樑相隔的老街傳統店屋 (註).

註: 街屋為一種狹長式市街商店住宅, 清代稱之為「店屋」, 其左右兩戶共用壁體, 進深很長. 店屋通常形成於商業繁榮的地點, 為因應臨街的商業活動, 發展出「前舖後居」(即臨街前廳為作生意之處, 後邊則為住家) 或「下舖上居」(一樓作為商家使用, 二樓以上為居住空間) 的空間格局.

具有拱圈騎樓的牌樓厝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店屋的結構系統, 以磚石承重結構為主, 木架為輔.

正面在廣州街的牌樓厝, 背面已傾倒毀損.

街屋建築年代不同, 使用材料也有不同, 這間街屋是石造牆基.            

樓板以木桁構築, 俗稱「軟樓」.

 

3層樓的牌樓厝背面

街屋建築年代不同, 使用材料也有不同, 這間街屋是使用雨淋板飾面的牆面.

洗石子牆面

整修後的街屋內部 (1樓)

 

剝皮寮 (歷史街區) 廣州街出入口

剝皮寮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如何去: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 廣州街101號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上午 9點至下午 5點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康定路 173巷: 上午 9點至下午 9點 (週一休館)
歷史街區展覽館 (含洗手間): 上午 9點至晚間 6點 (週一休館)

[大眾運輸]
台鐵: 搭至萬華火車站下→沿康定路步行約10分鐘即可達剝皮寮老街.

捷運: 搭乘臺北捷運板南線→於龍山寺站下車 (3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即可達剝皮寮老街.

公車: 搭乘205.229.231.242.264.658.703.705.藍29路市公車→於龍山寺站下車→步行即可達剝皮寮老街.

[自行開車]
1.中山高速公路下臺北重慶交流道→沿重慶北路南行重慶南路→至愛國西路右轉→接桂林路→左轉康定路→左轉接廣州街即可達剝皮寮老街.

2.國道3號高速公路下臺北中和交流道→往板橋方向臺64甲、台106甲西行中正路→至民生路二、三段接文化路右轉→上華江橋下環河南路→右轉廣州街即可達剝皮寮老街.

廣州街, 你可順路逛逛青草巷.

龍山寺                       


歡迎 g+1 或 按 "讚" 轉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夫子 的頭像
    夫子

    夫子。旅食趣

    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