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甕砲台 (光華古砲台) 位在基隆港西岸, 海拔約70公尺的太白社區山麓, 一字排開的配置, 由左而右為指揮所、四個砲座及觀測台, 是台灣現存砲台中唯一的 [制海砲台], 也是基隆港區五大砲台中規模最小的一座 (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槓子寮砲台、獅球嶺砲台), 與基隆港東岸的槓子寮砲台, 互為基隆港的犄角, 直接以火力摧毀敵船於港外, 捍衛基隆港的安全.
基隆白米甕砲台, 又稱光華古砲台. 由於荷蘭據台時期在白米甕砲台此處築有堡壘建築, 因此當地人舊稱此地為 [荷蘭城], 故白米甕砲台也稱 [荷蘭城砲台]. 海權發達的時代, 臨海砲台是防衛國土的重要建設, 但隨著戰爭科技的改變, 空中的威脅使得位置明確的砲台成為被轟炸的首要目標, 喪失制敵機先的功能, 多數的砲台也就閒置成為古蹟.
白米甕砲台在兩座小山丘間, 兩旁的山丘可阻擋來自側邊的攻擊, 而山丘高地開闊的視野, 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 更是指揮所與觀測台的最佳的選擇, 砲台一字排開的配置, 由左而右為指揮所、四個砲座及觀測台, 呈長形平面, 與基隆港東岸的槓子寮砲台, 互為基隆港的犄角, 直接以火力摧毀敵船於港外, 是台灣現存砲台中唯一的 [制海砲台].
砲台一字排開面對基隆港外海, 可以直接以火力摧毀敵船於港外.
砲盤區的四個砲座, 目前已無大砲在此, 每個砲座直徑約15公尺, 以堅實的鐵水泥築成, 砲軌可180度轉動, 前方子牆裡設有多個凹入牆體的拱形儲彈孔, 砲座側牆以玄武岩石條砌成, 砲盤間以土堆作為區隔, 可以保護人員及砲座.
台灣電力公司協和火力發電廠, 3根直聳的大煙囪, 是基隆市的地標之一, 民國 61年 (1972) 規劃, 65年 (1976) 01月03日動工興建, 4部重油燃料機組於民國 74年 (1985) 全部完工運轉, 總裝置容量共 200萬千瓦, 是台灣北部地區最大的發電廠.
砲座後方並設有斜玻道可通往下面的貯彈庫, 貯彈庫以鐵水泥配合安山岩石塊採丁字形砌法築成.
白米甕地名的傳說有數種說法, 其中一個傳說是說, 荷蘭人攻佔基隆地區時, 居民為了避難,到海邊的山洞內躲藏, 但時日一久, 所帶來的食物已用盡, 此時有人在某洞穴中發覺一個米甕狀的石頭, 石頭甕中會湧出白米, 但奇怪的是每日湧出的數量, 正好足夠所有人一日溫飽, 但當中有人好奇加上貪心, 想要獨佔且多取些米, 於是將甕口挖大察看, 但自此之後石甕卻再也無法湧出任何白米.
基隆白米甕砲台, 如何去:
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37巷底 (太白社區)
自行開車: 國道三號, 至基隆交流道下, 由基隆市沿中一路接中山一路, 至中山四路右轉光華路, 在太白里處左轉上坡路 (此路為陡坡, 且是狹窄的消防通道, 請小心會車), 即可到達白米甕砲台.
大眾運輸: 搭乘基隆市公車 301路太白里線至太白里站即可到達光華古砲台.
------------------------------------ 我是分隔線 ---------------------------------------
基隆港西側, 你可順道遊:
基隆仙洞巖 - 基隆地區最大的海蝕洞
仙洞巖位於基隆港口西北側的山崖下, 為一深約 80餘公尺的海蝕洞, 也是基隆地區最大的海蝕洞, 日治時期這裡曾經是日本神道教的仙洞弁天宮. 仙洞巖洞內寬敞, 內另有一分支洞, 入口及洞道狹窄深邃, 僅能一人通過, 最後的石室, 有天然石桌石椅, 傳說以前有仙人在此修行, 石室底部 供奉一尊石佛, 可能是日治末期入主仙洞的日本七福神之一的弁財天財神. 日治時期的文獻指出, 洞內各處可聽濤聲回音, 因地理變遷, 今日已不復聽見. 仙洞巖洞內壁上刻有多尊佛像以及多座巖中廟, 清朝時期的文人墨寶遺跡及兩尊日本西國三十三所番號第九番與第十番的觀音石佛更是珍貴.
基隆佛手洞
佛手洞位於仙洞巖旁, 基隆市政府在洞內加設燈光, 並鋪設碎石步道, 方便遊客行走並防止溼滑. 在最深遠的洞內石壁上, 有著天然風化形成的岩石像節理, 就像是人的手掌及五指, 唯妙唯肖有如佛手印, 讓人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非常值得一遊.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