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入侵台灣已有多年, 電視及報章雜誌都曾有報導, 提醒民眾戶外活動要小心, 只是在這水泥城市, 要遭遇到這喜歡築巢在充滿陽光的草坪地的紅火蟻, 還真不容易. 但在城市周遭的郊山, 接觸到機率就大為增加. 當蟻丘不小心被人破壞時, 紅火蟻會傾巢成群出來攻擊破壞者, 攻擊速度之快, 你一定想像不到, 因為筆者(夫子) 親自遭遇到了!
火蟻在地球生物史上展現出極強的生態適應力, 火蟻可分為紅火蟻 (Solenopsis invicta)及黑火蟻 (Solenopsis richteri), 目前入侵台灣的是紅火蟻, 其大小介於 0.2-0.6公分之間, 與一般房間及室外所見的螞蟻大小相似.
火蟻名稱的由來, 可能是因為火蟻叮咬會產生如火灼傷般的劇痛, 或叮咬後傷痕局部紅腫如火灼傷, 因此命名為火蟻.
紅火蟻喜歡築巢在充滿陽光的草坪地, 成熟蟻丘於土壤表面之堆積高度約10至30公分.
內部蟻巢直徑則為 30至50公分. 紅火蟻蟻丘內部具多孔蜂巢結構, 與目前台灣本土螞蟻明顯不同, 同時蟻丘周圍土壤中並佈有多條覓食蟻道, 可供蟻群活動、搬運與分食, 甚至作為避難逃生通道.
紅火蟻之族群數量龐大, 以多蟻后型蟻巢而言, 成熟之蟻巢有10至50萬隻工蟻與兵蟻(不孕性雌蟻, 壽命 1-6月), 其中還有 100至200隻雌蟻與蟻后(壽命約 6-7年).火蟻繁殖速度甚快, 蟻后每日可產 1500-5000粒卵, 卵約 7-10天後孵化為幼蟲, 並由工蟻覓食餵食, 幼蟲生長 6-10天後化蛹, 蛹羽化為成蟲則需 9-15天, 其生長週期快速, 數月內即可發展為獨立蟻群.
紅火蟻特徵, 身幹與腹錘之間有 2節明顯的腰節, 觸角錘節部份由 2節組成.
台灣本土的擬大頭家蟻屬身幹與腹錘之間也有 2節明顯的腰節, 但有前伸復節齒, 紅火艤則無.
火蟻攻擊的方式是用其有力的下巴啃咬人的皮膚, 然後彎曲身體以其腹部的毒針注射毒液到人的皮膚下.
照片來源: 紅火蟻的認知 http://163.17.182.1/ant/ant.htm
火蟻的毒與其他有毒的昆蟲不一樣的是, 其毒液不含毒蛋白的過敏原, 卻含類鹼性毒素, 叫做piperadines. 此毒素有局部組織壞死及溶血的毒性. 因此可解釋為何遭火蟻攻擊者, 少數有致命過敏性休克發生 (約有1%).
對大多數人而言, 火蟻的攻擊只會發生局部紅腫伴著如火灼傷般的疼痛, 隨後數小時會有非常癢的無菌性膿泡出現, 約二到三週才會恢復. 如果膿泡被抓破, 則易轉變為蜂窩組織炎及敗血症.
少數人在咬傷處附近會有變紅及硬塊般的皮膚反應, 約一週後才會消失. 如果被叮咬太多處, 則可能會有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毒性發作, 病患 可能會有全身抽筋、泛發性血管內凝固病變、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出現, 甚至發生死亡. 幼兒及動作遲緩的老人是高危險群.
火蟻毒素是沒有解毒劑的, 以症狀治療為主, 可局部給予抗組織胺、類固醇、冰敷等. 感染則投予抗生素, 過敏性休克則給予腎上腺素等藥物. 預防火蟻攻擊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避免無意中破壞蟻丘.
以上藍字文摘錄自 "小心火蟻的毒害" (長庚臨床毒物科 林杰樑醫師) http://www.greencross.org.tw/toxin/fire%20aunt.htm
文章參考資料: 紅火蟻的認知: http://163.17.182.1/ant/ant.htm
小心火蟻的毒害 (長庚臨床毒物科 林杰樑醫師): http://www.greencross.org.tw/toxin/fire%20aun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