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 的一個夏日週六午后, 光線由窗櫺灑入, 映托出祭台上的十字架, 詩歌團歡悅的詠唱詩歌, 靜靜的坐在椅子上, 捧閱聖經, 沐浴在主愛裡.
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 是美國著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 (Mr. Henry R. Luce) 先生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牧師 (Mr. Henry W. Luce) 而捐款興建的.
東海大學校園的中心, 路思義教堂獨立矗立在開闊的大草地上, 既不屬於教學區, 也不屬於學生活動區, 擁有自己一個獨立的天空.
路思義教堂見證了東海大學 50年來的發展, 守護著一批批的莘梓學子邁向人生. 這一個建築與規劃的巧思仍影響著代代的東海人, 讓人敬佩與讚嘆, 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以下路思義教堂建築說明, 參考節錄自東海大學官網 http://www.thu.edu.tw/3_common/x_specially/takewalk/1_guide/3_spot.php?no=16
教堂結構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 四片曲面完全分離, 類似倒置船底, 其上小下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 在對抗風力與地震力時甚為有力.
由於屋脊部份分開, 便有天窗出現, 具有「一線天」的意涵.
中部邊窗逸入的光線, 給教堂添增了一份神秘感. 其後為使前後曲面會於屋脊部份之結構易於處理起見, 於是後部二曲面高於前部, 呈重疊狀, 後部高出之部份亦恰為內部教堂之地位, 外觀適足以表彰其內部的重要性.
由於曲面邊樑的厚度適中, 外觀上, 不但表現了曲面的輕快, 同時有一種必要的量感.由正面或前方四十五度內觀看,最能表現出曲線「型」的美。
教堂的高度, 是依照平面容積的大小, 在模型上按照適當的比例決定. 從正面看來, 教堂最寬處的底部, 與最高點間, 大致為一等邊三角形, 此符合視覺穩定的要件.
前後兩面是平板的吸熱玻璃, 由於顏色較深, 特別表現出「虛」的感覺. 窗梃是黑色的, 與深色的玻璃不太分得出來, 顯得相當穩重. 一般說來, 窗子的分割設計, 非常自然, 比例極佳. 水平材愈向上間隔愈大, 很能配合直向的「間梃」. 正面折線型的大門, 亦配置得不落俗套.
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兼具傳統與創新的想法. 傳統的道家思想有「無而後有,虛而後實」的說法, 闡述於建築上, 便是從「無柱、無樑、無牆」的過去至今日的「有柱、有樑、有牆」, 而路思義教堂的薄殼結構則向前推至「亦柱、亦樑、亦牆」的新意境.
進入此教堂後, 視界將自然沿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 更延伸於無極之太空. 天界之感召, 空靈之境界, 油然而生. 教堂室內裝飾簡單樸素, 室內面之清水水泥, 忠實顯露, 肋骨型之交叉樑, 明白表現結構內部之應力方向.
室內樓板及座席, 皆用木製, 增加堂內溫暖氣氛, 與屋面清水水泥成對比.
外部水溝 : 牆與地的接觸處的四周, 設計成凹槽, 一則以利排水, 再則教堂的四個立面就會感覺像從地底下長出來一般.
教堂屋面外部覆貼琉璃瓦, 用以保護水泥屋面, 防水兼去垢, 她的顏色也可以增加建築物的美感.關於面磚顏色的選擇, 曾經考慮中國建築傳統所用屋面色澤--藍綠黃三種. 但一開始便選定用黃色, 原因是黃色是中國宗教建築的正統色, 以及周圍都是綠色的相思樹林, 若再用綠色便顯現不出來, 而藍色也覺得太深, 會吸收輻射熱.
至於面磚的形狀, 也曾考慮過長方型或鱗片狀, 最後選定為菱形, 因為菱形較易於適合曲面的鋪設, 同時又與內部格子樑走向相同.
路思義教堂由於側面與前面的幾何組織不同, 必需環繞教堂一周後, 才能對教堂形式得到整體的印象.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 的一個夏日週六午后, 光線由窗櫺灑入, 映托出祭台上的十字架, 詩歌團歡悅的詠唱詩歌, 靜靜的坐在椅子上, 捧閱聖經, 沐浴在主愛裡.
從畢律斯鐘樓看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及發想: 以下原文節錄: 教堂與校園設計的緣起--我的東海因緣 (作者: 陳其寬先生) http://www.thu-church.org/church-about/c
◆ 構思教堂的造形◆
為了教堂的設計,貝先生特別在Katona家裡開了一次會議。那天會議弄得很羅曼蒂克,燈光刻意的弄得很暗,喝了一點酒,唱片打開,壁爐也生了火,大家卻是什麼構想都沒有。這次會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說:「我想作(用手比)一種哥德式的圓拱,用磚砌的。」當時我們認為不太合適,因為台灣有地震,用磚這樣砌起來,能保證將來中間不會斷裂嗎?雖然我有很多理由反對,後來仍用木條作第一個簡單模型。無意之間發現它像一個木船,因此,大家就朝木製的方向去想。 由於第一期工程不理想,1956年八月張肇康先生被派到台灣,教堂的設計就完全由我一個人在作。當時貝先生在紐約公園大道的辦公室遷往麥迪遜大道,只剩下我一個人在公園大道舊辦公室摸索。很多同事都很關心這件事,經常來看我,給我提供意見,我就變成很多觀念的集大成者。有一天Cobb (貝先生現在的合夥人) 他給我畫了一個花瓶造型的切面,而且向我說:「你可以朝這個方向試試」雖然我並沒有採用,仍在船型的構想上思考,不過他的建議倒給我提了一個啟示,就是花瓶的切面上面是分開的,很像中國的一線天。我就試著開一個天窗,過了不久又來了一位提供意見說:「你這個側面沒有光線」這有道理,我就朝側面切開兩道窗。後來又有意見說:「你這明明是四片東西,何不把四片分開。」為了明顯的分開,於是把後面的兩片高過前面的兩片。.......................
◆一步一步成形◆
就這樣有各種不同的觀念進來,我把好的觀念加進來,最後我把模型拿去給董事會一位福開森女士 (上海猶太商人福開森的女兒,上海有條路名為福開森路) 看這個模型。或許是因為她是女性的關係,看了以後就對我說:「你這個邊是個直線,看起來硬梆梆的,為什麼不把他彎曲一下,像中國屋頂。」我心想糟糕!我們這個雙曲面好像沒有彎的邊線,四周邊都是直線。我對她說:「我回去找找看,看看有沒有彎的線,我回到波斯頓 MIT 的圖書館去找,結果發現原來雙曲面有這種彎曲的線。這種曲面有個特別名詞叫 Conoid。 一直到1957年八月才得到這樣的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最後定案模型,後來被送到東海來,大家看到這個模型說:「這個教堂不像話,簡直就像火柴盒嘛!」因為模型是用細木條作的,才予人以錯誤的印象。................
◆雙曲面的薄殼建築◆
教堂的設計除了這些想法外,主要的還是受到當時建築界流行的雙曲面結構的影響。當時有兩位南美建築師 (Catalano & Horicio Camilo) 在北卡羅萊那州授課,並進行各種薄殼薄膜的實驗,薄殼建築的趨勢便是由他們引進帶動的。我特別到北卡羅萊那州去訪問過,他們說這種雙曲面是從德國數學界發展出來的,在德國發現可以用水泥作這個雙曲面的薄殼,南美洲做過很多。事實上不僅是薄殼,薄膜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做,甚至現在美國流行的充氣武結構,以及巨蛋都是從這方面演變過來的。那時有一種雙曲面熱,我也覺得蠻有意思。我認為鋼構水泥用這個辦法做,可以不用樑柱。大家都覺得是一個新的辦法,所以那時我決定這樣作,貝先生也不反對。 在1957-58年之間,只是確定造形,以及採用雙曲面的薄殼建築,但是究竟是用木頭還是水泥則還未決定。在決定採用何種建材之前,經過奸幾個階段。路思義教堂的設計發表在1957年八月號的Architectora Forum雜誌上,我用宣紙畫了張彩色圖 ..............
東海大學其他必遊景點:
遊東海大學, 你一定要到東海乳品小棧, 嘗嘗東海牧場出品的冰品.
如何去東海大學:
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 04-23590121
1. 國道一號:中港交流道下高速公路, 沿12號省道住沙鹿方向行駛, 約 3公里即可到達東海大學.
2. 國道三號:龍井交流道下高速公路, 接12號省道往台中市方向行駛, 約 4公里即可到達東海大學.
歡迎 g+1 或 按 "讚" 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