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祠位於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距離台八線中橫公路牌樓西向約2.6公里,1958年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為了告慰施工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的225位工程人員英靈,擇定長春橋對岸的湧泉水瀑上方築祠奉祀。長春祠建築採唐式亭台樓閣風格,依地勢嵌入山壁,潺潺泉水自引道湧出,形成飛瀑,雪白的水練自斷層峭壁傾瀉而下,水花飛揚噴珠洩玉,東側山壁上另刻有「長春聽濤」四字,景色娟美秀麗有如一幅國畫。
長春橋觀景台上展望長春祠風光,長春祠一座唐式亭台樓閣,依地勢嵌入山壁,潺潺泉水自引道湧出,形成飛瀑,雪白的水練自斷層峭壁傾瀉而下,水花飛揚噴珠洩玉,景色娟美秀麗有如一幅國畫。
視線離開「長春聽濤」,東側更遠處上方有棟單檐歇山式建築為太魯閣樓,樓高二層,台灣省政府 (當時主席為邱創煥) 於1985年為慶祝中橫開路30周年紀念所建,一樓為三十周年紀念碑,二樓為先總統蔣中正銅像。
細看長春祠西側,可見大片山壁坍塌形成土石流,令人觸目驚心,原因是長春祠西側正是厚層大理岩的九曲層與夾雜有其他岩層的長春層交界處,有斷層經過,不斷受到應力作用而形成破碎岩層,極易崩塌。
再在加上立霧溪在此上下游作了 3個超過 90度的彎曲折轉 (在地理學上稱為「曲流」),而長春祠就建在曲流的攻擊坡頂點上,河水不斷的挾帶砂石撞擊侵蝕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形成峭壁,讓前往長春祠的步道只能採取明隧道的方式開挖,遊客走在隧道裡,瀑布水聲激盪,產生回音,彷若大海波浪翻滾,發出轟隆巨響,得讚稱為「長春聽濤」。
長春橋,豔紅色的橋體,橫跨立霧溪,初建於1958年,是進入長春祠的必經之道,由於舊橋橋身鏽蝕嚴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13年底著手重建,2014年4月26日開放通車。
長春祠步道,長春橋仙霞隧道端,循階而下,彌陀巖觀景平台上可展望整座長春橋,側看長春祠峭壁。
沿著山壁明隧道前行,而這個位置地形也正是觀賞立霧溪曲流地形 (註) 的最佳地點。
註:曲流的形成是因河水侵襲較脆弱的岩層而使河道逐漸彎曲。曲流外側的河水流速大,河岸地層易受侵蝕而逐漸凹陷形成凹岸 (切割坡)。
而流速較慢的一側,砂石容易堆積而形成凸岸 (曲流頸 / 滑走坡)。
立霧溪曲流,河床堆積著洪水暴發時,帶來的大石頭,可以想見威力之強大。
因為地質,長春祠命運多舛,1980年長春祠首次坍塌,1987年峭壁再度崩坍,落石擊毀祠體及周邊建物設施,於1996年完成重建,翌年才重新對外開放。
休憩涼亭旁的澄思池,後方有一條沿垂直山壁開鑿的「之」字形陡峭階梯,此段步道被稱為「天梯」,循天梯直上,會先到達觀音洞,再經太魯閣樓,最後到達步道的最高點鐘樓,下行過一吊橋後,可至禪光寺。
1958年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為了告慰施工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的225位工程人員英靈,在此築祠奉祀。
自行開車: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出發,穿過砂卡礑隧道、西拉岸隧道接長春隧道右轉至西口後左轉,循中橫公路臺8線舊道前行即可到達,步道入口位長春橋與仙霞隧道間。舊台八線為單行道(西往東方向),行程有往布洛灣、燕子口、天祥後再返回者,建議可於返程時再行前往,並盡量避開下午3點至5點大型遊覽車壅塞時段。
公共運輸:
1. 台灣好行太魯閣線 (回程:天祥出發,中途經新城火車站,終點花蓮火車站,長春祠步道站下車)。
官網:https://www.taiwantrip.com.tw/line/19
2. 太魯閣客運 302 新城火車站 -天祥於長春祠站下。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