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宜蘭五結利澤簡老街利生醫院門口, 為團員導覽解說的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林文明先生, 拿出一幅照片, 指著我們站的位置說:各位團員! 你們現在站的這條街(利澤西路)是冬山河的舊河道, 利生醫院門口是渡船口. 我仔細的端詳這幅照片, 很難想像利澤老街曾經緊臨冬山河, 只能從老街上舊建築斑駁的牆面裝飾, 去想像利澤簡老街的當年繁華與熱鬧象, 就讓風格典雅的利生醫院及一排三開間的大正時代巴洛克建築風味的老房子與停業多年的利澤戲院作為物換星移, 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
利澤簡 (Hedekanan) 噶瑪蘭語原意為休息之地, 又稱里德幹, 奇利簡. 今利澤社區原為噶瑪蘭族利澤簡社居住之地, 後因漢人入墾, 噶瑪蘭族利澤簡社人被迫遷居他處.
利澤簡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旁,設有渡船口, 帆船進出有運貨便利, 成了溪南地區重要的商業重地,貿易範圍包括鄰近的壯 圍、冬山、蘇澳及內陸的羅東, 一時商賈雲集, 街肆繁榮, 鄉民皆乘駁仔(手划船, 形似傳統龍舟) 來此買賣交易. 因渡口水淺船駛入港時常擱淺, 因請媽祖庇佑才得以順利通過, 為了彰顯媽祖神力當地漢人又稱為奇力港(台語港與簡同音).
也有另一相似傳說, 為清康熙皇帝敕封12尊天上聖母, 由福建省莆田縣的聖母廟分靈到台灣, 其中一尊駕臨於此, 但港內水淺, 船隻在海上漂流, 船員像媽祖禱告, 不久海水上漲, 船隻得以駛入, 順利奉安祀奉天上聖母, 因此當地居民將此發生奇蹟之地稱為奇力港, 不過這僅是穿鑿附會的美麗傳說罷.
(以上文參考宜蘭五結鄉公所 - 利澤村介紹文 http://ilwct.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59&pageID=4665)
利生醫院算是宜蘭縣最早的西式建築, 經歷多種用途, 建造於大正13年 (1924), 後利澤簡信用組合於昭和 9年 (1934) 時, 改建為兩層樓建築. 戰後, 利澤簡信用組合成為五結鄉農會的事務所. 民國62年 (1973), 利生醫院的創辦人林木溪的兒子購買建築物產權, 做為利生醫院使用.
利生醫院建築物山牆上清晰可見的 LI-SHENG HOSPITAL 英文字
利生醫院位於利澤簡老街轉角處, 建築呈L形的流線, 入口設於轉折處, 立面簡潔, 左右對稱, 裝飾素簡, 建築特色屬於初期現代主義建築, 整體造型古典雅致.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利生醫院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643)
利生醫院的對面是已歇業的利澤戲院, 對照利澤簡老街曾有的繁榮, 更強烈反映今日的落寞.
1873年(同治12年) 馬偕博士前來噶瑪蘭傳教, 也來到了利澤簡, 後來在這裡建立了一所基督長老教會利澤簡教堂. 現在老街上的長老教會教堂並非當年馬偕博士最初所建的地點, 而是二十世紀初創建的, 現已改建為二層樓建築.
利澤簡老街再造, 選定村民賴幸一舊宅整修, 取名利澤簡民家館, 委託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經營管理, 這處老宅為昔日行口, 仍保持原貌, 有志工導引解說, 作為老街旅遊服務窗口.
站在宜蘭五結利澤簡老街利生醫院門口, 林文明先生拿出一幅照片, 指著我們站的位置說:各位團員! 你們現在站的這條街(利澤西路)是冬山河的舊河道, 利生醫院門口是渡船口.
冬山河截彎取直, 原河道被填平並拆除橋樑, 拆掉的橋墩是歷史的見證.
老照片上在橋後方隱約可以看到利生醫院門口的渡口及駁仔 (手划船, 形似傳統龍舟).
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林文明先生背後的道路 (利澤西路) 就是冬山河舊河道.
我仔細的端詳這幅照片, 很難想像利澤老街曾經緊臨冬山河, 只能從老街上舊建築斑駁的牆面裝飾, 去想像利澤簡老街的當年繁華與熱鬧象, 就讓風格典雅的利生醫院及一排三開間的大正時代巴洛克建築風味的老房子與停業多年的利澤戲院作為物換星移, 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
利澤簡民家館
每周二、三休館, 其餘日營運時間為上午 9點至下午 4點
地址: 宜蘭五結鄉利澤路50號
電話: (03)9505790
利澤簡老街導覽, 請洽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林文明先生, TEL: 0926815671
謝謝,給鼓勵請按個 [讚]!歡迎按 FB小圖示 或 G+小圖示,轉分享!也請按 [追蹤] 在 FB / G+夫子 上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